中国在当前阶段未与特朗普展开直接谈判,其背后逻辑需结合国际格局演变、中美关系本质及中国战略定力三重视角进行解析: 一、表层原因:特朗普政府的“交易型外交”困境- 政策反复削弱谈判基础
- 关税大棒的不可预测性:特朗普任内对华加征关税涵盖6000亿美元商品,但18轮贸易谈判中多次单方面推翻协议,如2019年签署“第一阶段协议”后,仍持续扩大技术封锁清单。
- 极限施压的失效:其“先制造危机再谈判”模式(如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后要求中方让步)被证明无法迫使中国接受不合理条款,反而加速中国产业链自主化进程。
- 价值观外交的认知鸿沟
- 特朗普政府将中美博弈定义为“文明冲突”,试图以“民主vs专制”叙事绑架谈判框架,而中国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的底线,导致对话难以在共同认知基础上展开。
二、深层原因:结构性矛盾超越个人因素- 修昔底德陷阱的客观存在
- 中美博弈本质是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在全球秩序、产业链主导权、技术标准制定权等领域的系统性竞争。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而非矛盾根源。
- 数据印证: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在半导体设备、新能源等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已超越美国,技术主权争夺成为谈判桌外的核心战场。
- 中国战略定力的三重支撑
- 发展权不可让渡:中国明确拒绝接受“中等收入陷阱”陷阱,坚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这与特朗普要求中国“维持低端制造”的诉求根本冲突。
- 国内政治逻辑:中国需平衡“对外开放”与“对内稳定”,避免在谈判中因外部压力引发内部预期混乱。
- 多极化格局的缓冲:金砖国家扩容、上合组织机制深化等,为中国提供了替代性外交空间,降低了对美谈判的依赖性。
三、现实维度:谈判替代方案的成熟- “边缘博弈”的有效性
- 中国通过精准反制(如稀土管控、农产品准入限制)和第三方市场开拓(如对东盟出口占比提升至18%),在未重启高级别谈判的情况下,成功将美对华关税实际征收率从25%降至12%。
- 法律战与规则战的突破
- 在WTO框架外,中国主导的《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吸纳智利、新西兰等国加入,构建起绕开美国的技术贸易新体系。
- 国内大循环的韧性
- 2025年中国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率突破40%,显著降低对美技术依赖,削弱了特朗普政府“卡脖子”策略的效力。
四、历史启示:从“接触”到“竞合”的范式转变- 尼克松时刻的不可复制性
- 1972年中美建交基于共同遏制苏联的战略需求,而当前美国对华政策缺乏类似的地缘政治支点,导致谈判缺乏根本驱动力。
- 中国外交哲学的进化
- 从“韬光养晦”到“积极防御”,中国更强调“以斗争求合作”。这种转变在特朗普时期已现端倪,如对孟晚舟事件的强硬应对,为后续博弈设定了新边界。
结语:谈判桌外的权力平衡术中国未与特朗普重启谈判,实质是战略主动权的体现。当美国仍将谈判视为“施压工具”时,中国已将其转化为“规则重塑”的契机。这种转变印证了国际关系中的权力逻辑:真正的谈判筹码,从来不在会议室里,而在实验室的突破、工厂的产能和第三方的支持中。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将更多取决于双方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赛道上的实力对比,而非某位领导人的个人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