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兰溪在线|lanxi.online|兰溪新闻|兰溪在线|兰溪论坛|兰溪信息|兰溪网|兰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社区广播台

查看: 48163|回复: 0

兰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

[复制链接]

352

主题

3244

帖子

759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8
发表于 2021-5-9 20: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市发改局] 兰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建设快讯正文
ZJEG_RSS.content.begin“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兰溪站在高水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起点,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开篇五年,是实现“担当追赶、再创辉煌”古城复兴目标的关键五年。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金华市委七届八次全会和兰溪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根据《中共兰溪市委关于制定兰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兰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本纲要主要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图,突出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立足新时代,开启现代化新征程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金华市委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担当追赶,再创辉煌”的目标要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拼搏实干、争先进位,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初步核算,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6.1%;按照常住人口测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0193美元,实现“破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9%。
产业结构趋向优化。“十三五”时期,我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8:53.4:38.6调整为2020年的7.1:49.5:43.4;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5年的18.4%提高到2020年的40%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42家;2020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160件,是2015年的2.7倍;全市电商网络零售额达76亿元。先后被列入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省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以及全国纺织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市创建,光膜小镇、电驱装备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2020年全市共接待游客超过1800万人次,开通“兰溪-建德”水上游,“天下江南”景区、游埠古镇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并列入4A级旅游景区创建预备名单。
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十三五”时期,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建金高速、金兰中线(铁路以南段)通车,金建高铁开工建设,兰溪港区女埠作业区(一期)建成投用,金兰快速公交开通。完成三江堤防加固,大幅提升城市防洪能力。金华引水工程通水,建成钱塘垅水厂、开发区工业水厂,在金华地区率先实施分质供水。电网持续补强,实现所有行政村4G网络和光纤全覆盖。建成海绵城市示范项目扬子江生态公园、兰江省级湿地公园、胡大山和南门湿地公园。
城乡发展成效显著。成功入选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市名单,诸葛镇成功创建首批浙江省旅游风情小镇,游埠镇、黄店镇、诸葛镇、永昌街道成功创建省级美丽示范乡镇,马涧镇成功创建国家级特色农业强镇,我市成为全国首个“中国传统建筑之乡”。强势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成功入选全省第二批未来社区试点创建名单。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持续增强,“八有八无”创建成果不断巩固,“乡风革命”、垃圾治理组合拳成效显著。
环境品质全面提升。以“碧水蓝天”为目标,三管齐下深入推进水、气、土污染防治,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3个国控断面和44条小流域、75个考核断面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水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2%,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达97.8%,所有乡镇(街道)均为省级生态乡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能源消费增速逐步放缓。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等城市金名片。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202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6610元和23021元,“十三五”年均分别增长7.7%和8.5%,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02∶1。累计新增城镇就业8.4万人,失业率保持低位。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健康兰溪”建设全面铺开,县域医共体改革为全省示范。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体设施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全市16个乡镇(街道)及327个行政村全部通达城乡公交。“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创新试点不断深化,基层治理水平持续提升。成功创建省体育强市、省食品安全市、省双拥模范城、省“无欠薪”市、省文明市等金名片。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全面推进各项改革。“无证明城市”改革的群众满意度达99%以上。着力规范各项行政审批流程,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建立“标准地”交地即开工项目联审机制,除负面清单外,全市工业用地实现“标准地”100%供地。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2018年以来累计清理盘活低效用地10394亩。“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创新试点不断深化,基层治理水平持续提升。紧抓自贸区试点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十三五”外贸出口年均增长5.4%,开放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新旧动能转换仍不够快,创新能力不足,文化旅游和农业价值未充分激活;城乡区域发展依然不够平衡,综合交通、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仍存在薄弱环节;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加快发展存在资金、人才、资源等要素制约。
表1-1 兰溪市“十三五”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十三五”
平均增速
“十三五”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指标
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00(3)
6.1
410(7.5)
未完成1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70000(3)
5.8
63100(7.5)
完成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3.4
【4.8】
42(【2.5】)
完成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48(-4)
6.7
178(8)
未完成2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49(3)
7.9
185(12)
未完成3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
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49.1(2.8)
29.6(4.7)
4.4
5.9
60(7.5)
31.8(7.5)
未完成4
预期性
五大产业总产值(总收入)
亿元
-
-
-
-5
预期性
外贸出口总额
亿美元
16(0.4)
5.4
16(5)
完成
预期性
城镇化率(常住人口)
城镇化率
%
56
63
【7.6】
【6.7】

63(【6.7】)
完成6
预期性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42
【0.36】
2.45(【0.5】)
未完成7
预期性
发明专利授权量

160
【101】
70(【11】)
完成
预期性
互联网普及率
%
80
【25】
80(【15】)
完成
预期性
单位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4.5)
(【-15.7】)
(【-19】)
未完成8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完成
约束性
单位GDP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完成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
万亩
60.8
【-0.84】
60.3
完成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吨/万元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完成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万吨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完成
约束性
细颗粒物(PM2.5)浓度
ug/m3
26
【-28】
40.32
(【-22.68】)
完成
约束性
河流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
%
100
1.7
85(1.7)
完成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
万立
方米
387
【116】
345(【74】)
完成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6610(4.2)
7.7
46000(7.4)
完成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021(5.2)
8.5
23000(8.5)
完成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1.2
-
6.5
完成
约束性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当年)
万人
1.2
【8.4】
【5】
完成
约束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
%
1.79
-
4
完成
预期性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4.7
【1.2】
14(【0.5】)
完成
预期性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3.45
【0.94】
3.1(【0.62】)
完成
预期性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42.8
7.0
50(10)
未完成9
约束性
人均期望寿命

79.69
【1.65】
79.5(【0.94】)
完成
预期性

注:1.剔除疫情影响,地区生产总值按2016-2019年均增速测算,2020年为412亿元,可完成规划目标总量;2.剔除疫情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6-2019年均增速为9.6%,可完成规划目标增速;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投资结构逐年优化;4.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主要受上级调控影响;5.五大产业已调整,原五大产业总产值(总收入)数据不统计;6.城市化率指标统计口径调整,原本使用城镇化率,现调整为城镇化率(常住人口),与上级部门保持一致;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于金华(2.0%左右)0.42个百分点;8.单位GDP能耗降幅高于金华(13.5%左右)2.2个百分点;9.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原目标值设置过高(已经超过一线城市水平),现已完成金华下达任务。10.【】为累计值;()内为指标增速,单位%。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兰溪来说,需要认清形势,凝聚战略共识,强化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坚定发展信心。从国际上看,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冲击,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升级,世界经济重心加速重构、科技产业加速变革、全球供应链强制性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从国内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发展趋势长期向好,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将由中等收入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浙江省内看,浙江已经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十四五”是浙江初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重要阶段,将全面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从金华市来看,“十四五”是金华围绕“打造增长极、共建都市区、当好答卷人”总要求,为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五年。
“十四五”时期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疫情引发世界经济低迷、市场需求不足,国内经济增速换挡,区域城市竞争愈发激烈,要素供给约束不断加大。我市更应充分发挥自身突出优势,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把握新阶段加快发展的“五大机遇”:
一是充分发挥兰溪工业基础优势,迎接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带来的“换道超车”机遇。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进入产业化高潮期,而重塑国内供应链大循环将派生更多分工机会。疫情催生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技术。我市工业基础扎实、制造门类齐全、低效土地再利用潜力大,有条件通过新兴产业“超前招商”占得先机,实现产业“换道超车”。
二是充分发挥兰溪新兴产业崛起、文旅和农业康养资源丰富等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中借势发展。我市光学膜、化合物半导体、3C电池、新能源汽车电驱等新兴产业,是长三角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产业链环节,未来增长空间巨大。长三角拥有全国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文旅、健康等享受型消费增长迅猛,为我市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等“资源变现”带来绝佳机遇。
三是充分发挥兰溪钱塘江上游、内河港口、三江聚城优势,在浙江省大湾区、大通道、大花园、大都市区建设中谋求城市能级提升的新良机。兰溪港可通过高等级的钱塘江航道直通杭州湾港口群,在铁公水联运优势下,将高效融入浙江大湾区物流体系,承接义甬舟大通道西延;“三江六岸”全域打造将提升我市在全省“大花园”和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中的重要地位,以更高能级融入金义都市区。
四是交通改善、金兰同城将在未来五年不断增强我市要素吸引力,全面开启开放式发展新时代。未来五年,我市将实现高铁进城、航运复兴、高速加密、公路畅联;联杭入沪、链接千黄的时空距离大大压缩。金兰同城将共建浙中城市群的发展极核,我市有望成为“浙江中西部接轨长三角的新门户”,更加有利于人口回流、产业招商、开放发展。
五是通过持续大力项目招引建设和干部作风提升,未来五年将迎来投资效益集中显现、发展动力持续增强的赶超发展黄金期。我市正处在投资边际效益递增区间,为应对疫情,地方专项债等国家投融资政策宽松,为我市拉投资、补短板迎来政策机遇。在引、在建、投产的项目是加快赶超的底气和动力。通过2020年“项目招引建设年、干部作风提升年”的努力,全市上下全面动员,干部队伍团结勤勉,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在上述背景下综合研判,我市“十四五”将迈入“三个关键发展阶段”:
一是现代化建设的开创期。未来五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跨越“中高收入门槛”,在数字化变革推动下,将围绕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新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生态、宜居、智能、安全的现代城市系统,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好基础、开好篇。
二是高质量转型的攻坚期。未来五年,我市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文旅产业,低成本要素的低效率驱动,将加快向创新和资本要素的高效率驱动转换,产业加快数字化、绿色化、集聚化、服务化进程,新旧动能“激荡交接”,经济结构进入高质量转型的攻坚期。
三是城市化发展的跨越期。未来五年,是我市把握金义都市区集聚极化关键阶段,突破县域经济要素动员能力不足的局限,通过金兰同城化迈向都市区经济的重大空间转型期;更是通过拥江发展提升城市首位度,加快人口回流,提速城市化进程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跨越期。
(三)展望二〇三五年远景。
我市二〇三五年远景发展目标是:我市综合实力重返全国“百强”,地区生产总值超1100亿元,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奋力展现“重要窗口”建设兰溪风采。产业发展质量更高,新旧动能全面转换,创新成为主要驱动力,数字经济比重大幅提高,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规上工业产值超2000亿元。城市发展深度接轨长三角,融入都市区,全面实现金兰同城。高水平建成整体智治体系和现代政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现代化的基层治理体系。学在兰溪、康养兰溪建设达到新高度,建成体育强市、文化强市、全国文明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文旅深度融合,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持续打响,成功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优化,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重大突破,居民人均收入超12万元。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高水平建成平安兰溪。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资源能源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美丽经济加快发展,高质量建成大美兰溪。党的全面领导高效执行体系全面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推进,制度优势充分彰显,党员干部拼搏实干,政治生态山清水秀。
二、“十四五”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扣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紧扣“打造增长极、共建都市区、当好答卷人”,紧扣“担当追赶、再创辉煌”目标要求,勇挑使命担当,加快发展步伐,主动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深入推进“强工兴市、拥江兴城、文旅兴兰、环境兴人”战略,努力融入长三角、共建都市区、推进金兰同城化,以超常规的力度和举措,全面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兰溪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加快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推进“十四五”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质量优先与稳定增长相统一。将经济结构高质量转型放在优先地位,同时积极应对国内外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挑战,避免转型叠加外部风险对经济过大冲击,确保经济稳中求进和社会和谐安定。
坚持增量拓展与存量优化相统一。既努力打造高能级战略平台,培育新增长点;又积极盘活存量用地,促进产出效率提升。通过全域土地整理、工业腾笼换鸟、城市有机更新等方式,以增量创新带动存量调整。
坚持内生优势与开放合作相统一。积极挖掘我市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兰溪标识”;同时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开展与长三角、金义都市区合作,推动金兰同城化,主动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统一。既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引入战略资本参与我市经济社会建设,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方向、做好服务,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赶超发展与民生福祉相统一。再创辉煌不仅是“数量指标”进位,更要体现质量优化和人民获得感提升,在经济结构、发展动力、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等方面全面提升发展水平,让广大兰溪人民共享经济赶超红利。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的总体奋斗目标是: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拼搏实干,争先进位。努力实现:综合实力加快赶超,发展质量明显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提速增效,建成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金兰同城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城市能级大幅跃升。文化旅游加速融合,影响力显著增强。内畅外联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县域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持续优化,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宜业宜居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更加坚实。具体目标如下:
综合实力加快赶超。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加快赶超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人民币左右;规上工业总产值比2020年翻一番;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的基础作用、出口的促进作用持续增强,力争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亿元。
发展质量明显优化。创新驱动力更加强劲,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3%;要素产出效率大幅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4.6万元/人,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力争达到25万元/亩;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人均旅游收入明显提高,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基本形成绿色智能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有助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工作和评估体系,建成高质量转型发展示范市。
城市能级显著提升。金兰同城化发展步伐加快,全方位融入金义都市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内畅外联、立体多元”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立,全面补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短板,初步建成生态、智慧、韧性城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三江六岸”中心城区首位度显著提升,人才不断集聚、人口加快回流。城乡加快融合发展,乡村宜居宜业水平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得到严格把控,有效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碳总量及强度控制目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0%以上。“大美兰溪”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文旅资源价值充分挖掘,创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路径,绿色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在山水人文中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建成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长三角休闲旅居目的地。
民生福祉全面增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低收入群体增收成果巩固拓展,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持续缩小,农民富裕富足。全生命周期民生服务不断完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教育、卫生、就业、文体、社会保障与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充分,学在兰溪、康养兰溪品牌进一步打响,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社会治理走在前列。以“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改革为引领的系统化改革攻坚和政府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通过改革的方式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最优投资环境市、最低营商成本市和最佳政务服务市。巩固提升基层矛调中心建设成果,打造全国一流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体系,在“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中探索一批“兰溪经验”。


表2-1 兰溪市“十四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分类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2025年目标
年均
增长
指标
属性
1
综合实力
地区生产总值(GDP)
亿元
400
575
7.5
预期性
2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3.4
45
【1.6】
预期性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48
217
8
预期性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49
240
10
预期性
5
货物贸易出口总额
亿元
110
140
5
预期性
6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56
65
【9】
预期性
7
发展质量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42
3.3
【0.88】
预期性
8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10
15
-
预期性
9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10.67
14.6
6.5
预期性
10
规上工业亩均税收
万元/亩
11
25
-
预期性
11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5*
15
【10】
预期性
12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
亿元
21.5*
30
7
预期性
13
资源环境
单位GDP能耗降低
%
4.5
完成下达任务
-
约束性
14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完成下达任务
-
约束性
15
单位GDP用水量降低
%
-
完成下达任务
-
约束性
16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97.8
≥90
-
约束性
17
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
%
100
100
-
约束性
18
森林覆盖率
%
49.3
49.3
-
约束性
19
民生福祉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0.25
2
-
预期性
20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4.7
15
-
约束性
21
城镇登记失业率
%
1.91
≤2.5
-
预期性
22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4.2
8.5
-
预期性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5.2
10.2
-
23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

3.45
4.18
-
约束性
24
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

10
25
-
约束性
25
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降低
%
-
-
【5】
约束性
26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2.5
2.9
-
预期性
27
居民综合阅读率
%
88.6
93.5
【4.9】
预期性
28
人均期望寿命

79.69
80.64
-
预期性
29
治理能力
依申请政府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
%
-
>90
-
预期性
30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人/亿元
0.045
<0.015
-
约束性
31
综合行政执法事项占比
%
-
20
-
约束性
32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亿斤
1.6
完成下达任务
-
约束性
说明:*数据年份为2019年。【】内为累计值。


三、金兰同城,融入都市区发展大格局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着力推动金兰实质性同城化发展,举全市之力补齐综合交通短板,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加快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迈升,在开放融合现代化上走前列。
(一)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按照“全域融入、精准对接、战略合作、共享资源”原则,主动接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重点推进与长三角城市在交通、产业、创新、平台、市场、要素、服务、生态等领域深度合作,在数字经济、高端制造、文化旅游、新兴服务、贸易物流、现代农业等领域打造一批长三角重要的特色产业(服务)基地(目的地)。通过金兰同城化发展,与金义、杭州、上海都市圈紧密对接、分工协作,承接G60科创走廊、浙江义甬舟大通道等战略廊道实质性延伸。积极寻求与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的创新合作,探索飞地园区、合作开发区等新模式,探索运用“离岸双创”模式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加大新基建投入力度,全面融入“数字长三角”。依托我市高铁开通、港口复兴机遇,全面接入“轨道上的长三角”,打造铁公水联运枢纽。将兰江-钱塘江建设成长三角区域联通皖南-浙西-浙南生态屏障与滨海生态保护带的重要生态廊道。积极融入黄山-千岛湖-杭州-上海国际黄金游线,打造长三角休闲旅居目的地。与新安江、富春江共同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共建钱塘江诗路文化带。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在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社会治理、公共交通等领域的合作,参与一体化的市场、要素、标准、信用信息等体系建设,增强兰溪人民对长三角一体化的获得感。
(二)全面推动金兰同城发展。
全面推动金兰同城发展,构建都市区先进智造的重要增长极、G60科创走廊西延的重要节点、都市区的山水文化旅游胜地、金华国家物流枢纽的铁公水联运中心。“十四五”通过“五化”推进金兰实质性同城化发展。
1.推动金兰机制要素统筹化。建立完善推进金兰同城化协同发展领导工作机制。主动对接金华婺城区、金义都市新区、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研究编制金兰同城一体化发展规划,以规划统领同城化发展。两地共同组建管理服务机构、共同成立合作平台,推进重点同城化片区和项目开发建设。促进信息大数据、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的一体化,加快金兰同步实现5G全覆盖,共建城市大脑和数据共享系统。谋划人才政策两地共享,推动金兰共建人力资源市场。共建产业基金,统筹资本招商,探索项目共投、收益共享。
2.推动金兰交通联系便捷化。“十四五”重点实施金兰快速路(中线)、上华-琅琊公路(兰溪段);协调婺城区,共同谋划330国道金华段外移工程(兰溪段)、金兰快速路(南线)、金兰北线货运通道、215省道兰溪至龙泉公路等项目;争取527国道以兰溪白沙至金东塘雅公路为推荐方案加快实施,加强兰溪与金义都市新区的经济和社会联系;争取实施金兰云轨。推动兰溪港区与婺城港区资源整合、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铁公水联运的国家级内河航运枢纽。共同打造金华北山通景公路。
3.推动金兰产业创新协同化。推动兰溪与金华市区在医药健康、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经济、智能装备、前沿新材料、商贸物流、文化旅游、泛娱乐、教育产业等领域的产业链合作。依托兰溪开发区江南片区和婺城区临江产业园,共建全省高能级战略产业平台。推动与金华汽车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共同打造长三角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基地。推动与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西片区)合作打造浙中西部医药健康产业带。建设“链上金华”企业服务平台,推进金兰产业布局与招商一体化。依托兰溪港铁公水联运体系共建,大力发展保税物流、跨境电商和市场采购贸易,承接浙江自贸区政策溢出。畅通两地农产品直销绿色通道,共建金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共建G60科创走廊,共建共享上海、杭州等异地科创资源。共同引入院士论坛、专业领域科学家大会(永久会址)和长三角高能级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与浙师大、金职院、金华理工等院校“产教融合”,共建产业研究院。
4.推动金兰文化旅游一体化。推动大金华山文化旅游联动区建设,加强大金华山整体景区营销,打造金兰文旅魅力圈。推动六洞山、双龙洞、越龙山、兰溪古城、婺州古城等游线串联。加快婺江、衢江、兰江沿江生态廊道(绿道)全线贯通,并连接金华山绿道,统筹兰溪与金华三江六岸板块开发,共建金华诗路文化带。推动兰湖旅游度假区与郭力垅水库协同打造金华城市后花园。统筹衢江两岸“埠”文旅、九峰山养生资源,打造金兰西向文旅游线。利用兰溪古城风貌资源,在影视文创和数字泛娱乐领域开展合作。共同打造李渔戏剧节、黄大仙文化节、郎静山全国摄影展、霞客古道毅行等文旅活动品牌,提升节庆活动的全国品牌影响力,推进两地景区门票同城优惠待遇。
5.推动金兰公共服务共享化。充分利用都市区西部联网供水工程成果,争取实施千岛湖-建德-兰溪引水工程,为我市优质原水提供坚实保障。共建金华江区域防洪排涝网络和海绵城市体系,提升三江堤防标准,共建浙中生态廊道。促进两地排污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交易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施金西供热向游埠延伸、浙能供热向金华市区延伸。实施金兰两地高速免费通行,加密公交班次、延长运营时间。以医联体为载体,统筹金兰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实施公共应急和传染病联防联控。推动金兰两地中小学、幼儿园结对共建,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建设分校或校区,打造教育区域联盟。推动两地市民卡、社会保障与福利、商事服务、人力资源、市民政务等实现同城化服务。推动交通、市政、水利、防灾等领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养标准一致化,金华市部分重大城市功能设施在兰溪选址布局。
(三)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在“金兰同城”的都市区框架下,衔接国土空间规划,未来五年按照“一核四区、一屏三带”的总体空间格局引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一核:兰溪“三江六岸”城市核心区。即兰溪中心城区,“十四五”依托“三江六岸”整体景区化打造,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首位度,并严格控制城镇开发边界,在“金兰同城”一体化的都市格局中承担重要核心功能。
四区:重要功能片区。(1)金兰同城创新先行区。以金兰创新城、兰湖旅游度假区、婺城新城区、临江产业园区等为主阵地,拓展到兰溪上华、灵洞和婺城蒋堂、白龙桥、乾西、竹马等乡镇(街道),打造金兰同城创新先行区,优先导入高水平的科创产业、大健康、教育、文旅、会议经济等“金兰同城”标志性项目,引领金兰全域同城化发展。(2)大金华山文旅联动区。环大金华山打造金兰文旅联动区,依托越龙山、六洞山、双龙洞等核心景区,打通游线、串联景点、联通绿道、联合推介,打造“金兰休闲生态绿心”和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3)西部乡村振兴示范区。范围包括黄店、诸葛、水亭、游埠等西部乡镇,打造以农文旅多元融合、中医药健康养生、农业产业化和循环经济为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区。(4)北部乡村振兴示范区。范围包括香溪、马涧、梅江、横溪、柏社等北部乡镇,打造以高效生态农业、农业“接二连三”、城乡融合发展为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一屏:绿色生态屏障。由金华山脉、龙门山脉、千里岗山脉支脉、仙霞岭山脉余脉,构成兰溪绿色生态屏障,统筹山水、植被、生物等各生态要素功能衔接,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三带:主要发展带。(1)沿金华江、兰江、衢江打造三江文旅创新带。串联兰溪、金华婺城区、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三江六岸”文旅资源,对接G60科创走廊,共建金华诗路文化带。(2)沿游诸线、规划的金千黄高速(兰溪段)、330国道改线、上华至琅琊公路等,打造金兰西部健康产业带。串联兰溪西部乡镇、上华片区、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西片区)、九峰山等,成为以医药健康和文旅度假为特色的产业带。(3)依托351国道、建金高速、319省道、规划的兰溪白沙至金东塘雅公路等,打造乡村振兴发展带。串联兰溪北部乡镇、中心城区和西部乡镇,并承接义乌、金义都市新区、金华高新区的经济辐射带动,成为我市乡村振兴发展带和金兰同城化的东部拓展带。
(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按照“融入、同城、畅联、立体、智慧”要求,实施“8313”工程,提升城市门户枢纽地位,最快捷接轨长三角、多通道实现金兰同城,构建内畅外联、立体多元、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1.融入:实现“1小时联杭、2小时入沪”。建成开通金建高铁,争取北向直通杭州班列安排。打通高铁站与建金高速快速连接线,以及高铁站到上华等重要片区的连接线。完成G60杭金衢金华至衢州段(二期)拓宽。力争实施金千黄高速(兰溪段)项目,确保线位近距离过境兰溪城郊;谋划诸暨至建德高速,并过境兰溪。
2.同城:多方式多通道实现“金兰同城”。兰溪中心城区与金华婺城区、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间的快速联系通道加密为“北、中、西、南、兰湖线”五条;通过兰溪-龙泉省道(215省道)线位优化,实现兰溪溪西片区与金华市区的直接快速联系;通过建金高速、兰溪白沙至金东塘雅公路线,实现快速连接金义都市新区;以云轨方式实现金兰轨道交通连接。
3.畅联:构建“15-30”分钟城乡公路交通圈。义乌、建德、衢州方向重点“提等级”,市区与乡镇间重点“强联系”。构建兰溪至义乌351国道、319省道、兰溪白沙至金东塘雅公路共3条主要通道;兰溪至建德330国道、317省道、董将线、排芝线共4条主要通道;兰溪至衢州351国道、游诸线、兰溪游埠快速通道、水亭方向对外通道、诸葛方向对外通道共5条主要通道。结合龙游、建德等周边县市谋划中的高铁站等交通枢纽,谋划快速连接通道。实现城区与各乡镇(街道)、工业园区、主要景区之间二级以上公路全覆盖。加快城区主干道建设,建设城市环线工程,打通区域微循环路网,争取实现溪西、老城、上华三大片区道路成环成网。提升高速出入口至市区道路等级,保障高速出行时效。建设农村四好公路。2025年,全市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47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240公里。
4.立体:复兴港口、增加航空,打造立体交通网络。建设铁公水多式联运枢纽(方村)、兰溪港区方下店作业区,续建兰溪港区女埠作业区,谋划兰溪港区洲上等作业区,疏浚提升航道等级,完善集疏运网路,统筹港区后方用地预留和临港产业发展,“十四五”实现港口吞吐能力900万吨/年。结合“三江六岸”旅游开发,建设黄湓、扬子江公园、横山芥子园、湿地公园、灵羊岛、女埠、女儿滩、将军岩等客运码头,提升老客运码头。谋划建设以交通运输、低空旅游、农林作业、应急(医疗)救援为主要功能的兰溪通用机场(地方型A类通用机场),设立兰江(水上)、诸葛-长乐、越龙山、兰湖等若干旅游核心景区起降点;延伸通航产业链,打造通航科技产业园。建设旅游集散中心(与新客运站结合)。
5.智慧:建设智慧绿色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和智慧化。加快形成以轨道交通和BRT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社区巴士为微循环的公共交通体系,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90%。实施节能与新能源车船示范推广工程,努力打造全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示范城市。加大公路、港口、航道、站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设施投入力度。
专栏1:“十四五”综合交通重大项目
铁路:建成开通金建高铁,谋划金兰云轨、金千铁路外迁、铁公水多式联运枢纽(方村)铁路专用线工程、金衢城际铁路。
港口:建设铁公水多式联运枢纽(方村)、兰溪港区女埠作业区、兰溪港区方下店作业区、兰溪港区香溪下杨货运码头,“三江六岸”系列客运码头,谋划兰溪港区洲上作业区、上华货运码头。
高速公路:完成G60杭金衢金华至衢州段(二期)拓宽,力争实施金千黄高速(兰溪段),谋划诸暨至建德高速(兰溪段)
国省道:实施351国道(兰溪横溪至马涧段改建、马涧至建德大慈岩段新建330国道兰溪永昌至建德交界段改建,谋划330国道金华段外迁工程(兰溪段)527国道兰溪段(兰溪白沙至金东塘雅公路工程)
省道及重要公路:实施上华至琅琊公路工程(兰溪段)、314省道马涧至石阜岭段整治工程、溪西至芝堰公路改建工程(三期),谋划金兰快速路(南线)、金兰北线货运通道、215省道兰溪至龙泉公路工程(兰溪段)、317省道云山至女埠段改建工程、319省道兰溪至婺城交界段改建工程、水亭至龙游横山段公路改建工程、芝堰至建德新叶公路改建工程、董宅桥至将军岩公路改建工程(二期)、诸葛至水亭公路改建工程、柏社至白鸠公路新建工程等。
综合客运枢纽:“两主”:高铁兰溪东站、兰溪客运西站;“三副”:兰江副枢纽、上华副枢纽、老火车站副枢纽;“多点”:游埠客运站、马涧客运站、水亭客运站、诸葛客运站等其它客运枢纽。
通用机场:谋划兰溪地方型A类通用机场、若干起降点。
四、强工兴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市
实施“强工兴市”战略,以“五大百亿”制造集群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坚持数字赋能,在产业体系现代化上走前列,打造老工业城市高质量转型的“兰溪标识”。
(一)主攻“五大百亿”制造集群。
立足优势产业基础、拓展未来潜力方向,全力主攻“现代纺织、光电信息新材料、医药健康、新能源交通装备、节能环保”五大百亿级制造集群,力争“十四五”期末实现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
1.现代纺织。坚持棉纺特色,向混纺纱、色纺、高支高密提花等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高档纺织品转型;发展卫生类无纺布和医用健康类功能纺织品;提升弹力休闲面料和牛仔面料品质;发展绿色印染,拓展时尚服装家纺、高附加值毛巾、功能性产业用纺织品等下游领域;高水平创建纺织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市。2025年,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新增全国百强企业5家以上,工业用地亩均税收大幅提升。
2.光电信息新材料。主攻光学膜与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并积极向光学膜上游基础材料、芯片制造配套封装和材料装备等环节拓展,积极发展3C电子、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推动光膜小镇成为全国最大的光膜研发生产基地,光电信息新材料产业成为长三角世界级数字制造集群的重要供应链基地。2025年,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5家以上,超亿元企业15家以上。
3.医药健康。做强中药与天然药物、做精化学药制剂、引进医疗器械产业、做优大健康系列产品,打造以中医药为特色、美丽健康协同发展的长三角重要医药健康产业集群。2025年,力争实现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培育年产值超50亿元龙头企业1家以上,超亿元企业15家以上。
4.新能源交通装备。重点发展电机、电控、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带动传统交通装备、物流装备、冶金、机电、模具等产业升级,建设电驱装备小镇、新动能产业园,联合金华共同打造长三角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基地。2025年,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培育3家以上龙头企业。
5.节能环保。结合区域能源和环境容量,推动金属及非金属类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高浓度废水资源化利用、危废无害化处理等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拓展节能环保装备与技术服务,打造立足浙江中西部区域、辐射长三角的节能环保智造集群。2025年,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150亿元以上,培育1家上市公司、6家以上龙头企业。
专栏2:“五大百亿”制造集群重点培育举措
现代纺织。推进兰溪纺织智能化、时尚化、规模化升级和集聚发展,搭建“纺织云”工业互联网,鼓励企业建设智能无人车间和无人工厂。建设时尚纺织小镇、时尚纺织绿色科技产业园、兰溪国际纺织品采购中心、时尚印染产业园、服装品牌创业园,提升价值链位势。推进开发区纺织业“退二提二”产业园、现代纺织小微创业园等平台建设,在空间优化中促进产业升级和效率提升。深入推进全国棉纺织织造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擦亮“中国织造名城”金名片。
光电信息新材料。加快光膜小镇建设,全面营造产业创新生态,建设光学膜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省级光学膜行业检验检测中心等平台。实施项目攻坚,力争2年内光膜小镇80%以上的企业达到满产状态,着力解决企业遇到的人才、融资、通勤、配套等问题。
医药健康。在金兰创新城谋划建设“兰溪医药创新孵化区”,组建“兰溪中医药创新研究院”;把握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改革机遇,紧跟苏沪粤等省的医药发展步伐,探索CDMO发展模式,谋划“医药科创飞地”,鼓励“异地研发、兰溪生产”;加大对康恩贝、天一堂、一新等企业的扩产能、提效率的扶持力度。建设“两区一园一镇”:江南生物医药示范园、女埠生物医药产业区、古城美丽健康文化区、水亭畲乡药镇三产融合发展区。建设大健康产业示范园,鼓励大健康产品的研发和营销模式创新。
新能源汽车装备。依托盘毂时代科技园等龙头项目,扩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链,聚焦电机、电控、电池三电集成及高等级的零部件总成等招商方向,积极创建电驱装备小镇、新动能小镇。鼓励本地蓄电池、轮毂、底盘、制动等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在兰溪经济开发区江南片区和游埠镇预留产业未来发展空间。
节能环保。围绕凤登环保、自立环保、金泰莱等龙头企业,积极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凤登环保上市步伐,延伸氢能产业链;打造以自立环保为龙头的女埠静脉产业园;依托浙能电厂发展“能源+”、“建材+”,打造绿色建材循环产业园。依托纺织、化工、热电、建材等产业绿色化发展诉求,“以市场引企业”,积极吸引节能环保装备项目和节能环保技术研发服务企业入驻兰溪。
(二)坚持科创引领转型升级。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构建适合我市的创新创业生态;把握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机遇,加快产业数字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1.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面向产业前沿和本地需求,选择相关领域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建研究开发机构,推进金华浙中科创大走廊建设。以金兰创新城、光膜小镇、电驱装备小镇等为载体,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吸引高校分校(研究生院)、院士工作站、科研平台分支机构等入驻兰溪。依托行知学院,推进产教融合,共建以生态学、机械设计、旅游管理等专业为重点的“大学科创园”。高标准建设科技大数据处理中心“科技大脑”、兰溪科技大市场,建设纺织、医药、光机电新材料等领域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和新型研发机构(创新中心)。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重点实验室,推进“雏鹰行动”,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引进专业化的创新平台运营商,建设连锁型孵化器,推动低效厂房整体连片改造科技加速器和中试基地。在医药健康等领域谋划上海、杭州等长三角“飞地孵化器”和异地创新中心。加强与金华科技创新体系的共建共享。构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体系。
2.加快产业数字化赋能。推进规上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机器换人”“万企上云”、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产业大数据中心、“无人车间”“物联网工厂”建设,推广共享制造、未来工厂、虚拟产业园、5G场景应用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发展数字信息类服务外包产业,积极引进数字化工程总承包商、行业云平台服务商、数字智能技术研究院等专业化数字技术服务机构。在兰溪农业、文旅、物流、金融、政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探索推广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场景应用。建立完善数字经济创业创新政策扶持体系。
3.超前布局数字未来产业。把握数字科技前沿技术产业化机遇窗口,与国内一流研发机构建立产学研联动机制。重点跟进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5G场景关联、柔性电子、虚拟与增强现实、氢燃料电池、边缘计算、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究进展,争取相关项目在我市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落地。
专栏3:“十四五”数字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方向
第三代半导体:依托我市化合物半导体基础,把握国家芯片战略布局窗口,加快招引以氮化镓(GaN)、碳化硅(SiC)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项目。
人工智能:推动人工智能在我市“五大百亿”制造及传统机械装备制造领域的智能化改造应用,在智慧城市、服务业和文旅领域的数字化场景应用。
量子科技:关注量子科技成果实用化、工程化趋势,围绕量子通讯、量子检测、量子计算产业链的材料端、装备配套和应用场景,积极引进培育相关项目。
区块链: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我市文化金融、现代流通体系、农业科技、社会信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场景应用,谋划区块链产业园。
5G场景关联产业:培育5G场景关联产业,包括工业互联网、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全域感知网络,车联网、共享经济、在线医疗与教育、新零售等。
虚拟与增强现实:推动AR/VR在我市文化会展、旅游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科技展示、数字娱乐、健康服务等领域的应用。
氢燃料电池:把握全球能源技术革命方向,在氢燃料电池、氢气/空气聚合物先进燃料电池等领域超前谋划布局。
4.做强专精特新“单打冠军”。整合提升水泥建材行业,支持冶金、化工、塑料、机械、文体用品等传统行业的专精特新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高的行业“单打冠军”。加大“凤凰行动”实施力度,推进中小企业整合重组,鼓励龙头企业股改上市。支持水泥建材总部经济发展,鼓励冶金行业向金属新材料技术领域升级,化工、塑料行业向化工新材料、高分子新材料技术领域升级,机械加工行业向高端装备、成套装备、光机电方向升级。围绕“军转民”、“民参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军民资源互通共享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我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2025年,全市年产值超10亿元的专精特新龙头(总部)企业达到5家以上。
5.引导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鼓励建筑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中小特色优势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引导企业创建优质工程,争创一批“精品工程”“标杆工地”等,健全质量保证系统,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到2025年,培育高资质等级的总承包企业5家以上,新建民用建筑绿色建筑占比达到25%以上,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40%以上。
(三)增强产业服务配套水平。
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强工兴市”的支撑作用,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增强产业配套水平。
1.发展现代生产支撑型服务业。重点发展与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的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园区市政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构建兰溪特色的现代流通体系,重点发展铁公水联运贸易物流、智慧供应链物流、保税物流、医药物流、冷链物流、城市快递等,拓展市场贸易与消费物流、绿色物流、应急物流等。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等服务外包产业。提升纺织印染、医药化工、节能环保等产业园区集成配套水平,建设开发区现代水务中心(供水、污水、中水回用设施)和热电气联供的能源中心。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两业融合多元主体和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专栏4:“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举措与平台
铁公水联运贸易物流。充分发挥兰溪港口优势,承接义乌国际贸易物流溢出,打造铁公水联运的国家级内河航运枢纽。
智慧供应链物流。搭建棉纱等大宗原材料和产成品智能化供应链数字平台。鼓励嘉宝、红狮等供应链企业发展供应链信息服务(无车承运)、仓单质押等供应链金融服务、海外仓备货等全球贸易服务,提高物流增值服务水平。
保税物流。申报保税物流中心(B型),发展保税+展示交易、保税+跨境电商、保税+转口贸易等保税物流业态。
医药物流。支持英特医药物流建设大药企“异地库”和浙江战略储备药品库,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造辐射浙江中西部和江西、福建的区域性医药供应链中心;建设集仓储、分拣、包装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中药材现代物流基地。
冷链物流。结合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建设,大力发展马涧等乡镇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
快递物流。承接义乌、桐庐快递物流产业溢出,提升兰溪快递分拨层级,积极引入快递速运企业在兰溪设立区域性分拨中心,辐射杭金衢交界区域;建设韵达浙江(兰溪)供应链总部基地。
市场贸易与消费物流。推进农产品商贸城、家居建材市场等消费品专业市场融合线上线下平台升级发展;鼓励纺织品综合市场等生产资料市场通过物流供应链整合实现“贸易物流一体化”。
2.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服务。积极对接先进地区科技金融资源,依托开发区、高新园等载体,调动孵化器、共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平台的积极性,引入各创新段产业基金。鼓励本地金融机构探索应收账款、股权、知识产权、订单、仓单、保单质押等基于产业链的融资创新产品。培育本地产业引导基金,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科技创新类业务,以知识产权质押等为担保,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建立健全新型银担合作机制、再担保机制与政策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打造“浙中科技金融创新中心”。鼓励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物联网金融、财富资管等金融新业态发展。构建以总部大楼、丹溪大道、金兰创新城为主的“一楼一街一城”金融集聚区。
3.提升开放合作平台能级。依托水运复兴和铁公水联运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开放水平,搭建高能级的开放平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赢得更大发展红利。全面盘活嘉宝物流园(保税仓),申报保税物流中心(B型),促进兰溪进出口和保税物流贸易回流,为实质性承接浙江自贸区政策落地,及义乌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政策溢出创造条件。围绕主导产业领域,打造棉纱、化工材料、金属、建材、农产品等大宗货物集散平台,争取特色大宗商品期货交割仓落户兰溪。建立与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义乌港、乍浦港等一体化通关机制,开展供应链整合、仓单质押、海外仓等增值服务,打造物流贸易生态圈,成为浙中西部大宗商品物流集散地。培育数字贸易集聚区和数字贸易龙头企业。积极参与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建设,探索复制“义乌+阿里巴巴”跨境出口新模式,推动“线下市场采购+线上跨境电商”融合发展。谋划eWTP菜鸟保税仓兰溪分仓,参与“义新欧”班列运输,深度嵌入“一带一路”贸易体系。支持国内外知名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在兰溪设立商品采购中心、区域服务中心、区域物流中心和结算支付中心。大力培育国际旅游、文化会展、医养服务、在线教育、对外工程承包、国际物流等服务贸易产业,打造长三角特色服务贸易基地。
(四)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以浙江省开发区整合提升为契机,全面提升我市产业平台战略能级,大幅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空间集聚度。
1.打造高能级战略平台。整合全市范围内各类工业园区,做大做强经济开发区,扎实推进园区“二次开发”,开发区兰江片、光膜小镇和附近的兰江、女埠、永昌、赤溪园区整合为省级兰溪经济开发区的主片区,游埠园区为其分片区;开发区江南片、电驱装备小镇、灵洞园区整合成为省级金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主片区,新兴产业园扩容马涧、梅江、横溪连片园区为其分片区。重量级未来产业、标志性项目、领军企业向两大园区集聚,资金、土地、人才向两大园区倾斜。积极争取我市园区通过与国家级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等模式,申报纳入浙江省高能级战略平台。
2.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按照“重点鼓励发展、限制性发展、萎缩性管理”三种模式,对全市各乡镇(街道)工业区进行规划和机制引导。推进开发区大环线范围内建成区“退二进三”。全面推进低效用地改造提升,出台政策鼓励开展内部挖潜、零土地改造。在新增工业用地集中的开发区兰江片、江南片、新兴产业园等,适度预留“退二提二”用地,用于安置优质企业。
3.建设小微企业园集群。支持文体用品、塑料、模具、机械等传统轻工产业集中乡镇(街道)建设小微企业园,相关优质中小微企业集中入园发展。在赤溪、横溪等区域打造小微企业园集群,承接因开发区整合提升而亟需发展空间的传统行业优质小微企业入驻,并培育数字制造、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采取政府建设、企业联建、专业运营商建设等多种模式,充分利用闲置工业用地,出台鼓励企业联合自发改造建设小微企业园的相关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园提高园区容积率,鼓励针对主导产业的“定制厂房”建设。
专栏5:“十四五”重大制造业平台项目
高能级战略平台:兰溪省级经济开发区、兰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争取江南片区纳入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
省级特色小镇:光膜小镇、电驱装备小镇、欣动能小镇、时尚纺织小镇等。
小微企业园:兰创系列小微园、江南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小微园、生物医药大健康小微园、兰江片塑料新材料小微园、机械及金属深加工小微园、自行车产业链配套小微园,智造科技产业小微园区大走廊(赤溪),横溪小微企业园集群。
特色产业平台:浙大之光数字经济产业园、金兰创新城大学科技园、睿珀智能科技产业园、时尚纺织绿色科技产业园、浩鑫精工科创产业园、新动能产业园、游埠新能源交通装备产业园(游埠工业园区扩容提升)、女埠静脉产业园(新型日用化工产业园)、灵洞绿色建材循环产业园、兰溪天祥PI建筑科技产业园、自行车产业园(诸葛)、电镀产业园(兰江)、再生资源产业园(兰江)、万吨杨梅生产加工基地(马涧)等。
五、拥江兴城,开创城市化发展新局面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和资源要素集聚力。
(一)加快拥江城市全面崛起。
贯彻“拥江兴城”战略,聚力建设金兰创新城,加快老城改造复兴,提升溪西城市功能,加快拥江城市全面崛起。
1.聚力建设金兰创新城。坚持“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立新城”的战略目标不动摇,围绕“一芯七岛”构架,打造金兰同城先行区、创新创业活力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田园城市样板区。“十四五”以马公滩区块、行知学院周边区块、3号桥两侧区块、沿江岸线区块等为重点,带动金兰创新城整体开发。推进一批城中村搬迁,加快建设未来社区。实施创新大道、扬子江西路、上华-琅琊公路等道路建设,建成婺江大桥、衢江大桥,打通与老城、溪西板块通道,调整迎宾大道为城市道路。夯实供水、排水管网等市政设施,实施婺江防洪安全综合提升、城市内涝综合整治、马达溪综合治理。适度超前建设主干道综合管廊、数字孪生城市等现代化新基建。按照功能分区推进板块招商,引入国内一流的产业新城开发运营商和科技地产商。加快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围绕科技研发、创业孵化、医药健康、教育产业、总部经济、会议经济、度假休闲等主导产业方向,积极开展产业项目招商,尽快集聚一批引领性产业项目。
专栏6:“十四五”金兰创新城重点建设项目导向
科创孵化类项目:在行知学院板块打造大学科技园,搭建国际教育和青年创业平台,建设孵化中试基地。
康养休闲类项目:谋划“长三角康养基地”,发展体检疗养、慢病康复、养老养生、度假休闲、健康地产等功能。
会议度假类项目:突出田园城市功能,依托兰湖旅游度假区,导入田园式会议中心、会议型五星级酒店等会议经济项目。
人口集聚类项目:加快落地中德职教中心、兰溪杭州育才学校、旅游集散中心等人口导入性强的功能性项目。

2.打造古城游憩商务区。加快兰溪古城保护性开发,植入文旅商贸新兴业态,打造独具古城风华韵味的游憩商务区(RBD)。重点推进桃花坞、天福山、金钟岭区块更新和一批老旧小区改造。大力推进城控区范围内闲置工业地块更新,鼓励连片开发改造、“退二进三”或建设都市型小微企业园。加快推进凯旋路沿线等重点片区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示范性推进兰棉、云山印染、味精厂、岩山砖瓦厂等地块先行更新,导入文化创意、电子商务、运动休闲、亲子游憩、健康养老、美食文化、时尚消费、城市民宿等新兴业态。加快兰溪购物广场、和平公园中央大厦等特色商业中心建设;打造古城美食小吃街、延安路精品服装街、告天台特色商业街区、人民路南段-云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启动高铁小镇建设,推进中医院迁建、永进化工厂改造,谋划画里民风民俗村(化里村)开发建设。挖掘黄大仙道教养生文化,统筹推进黄大仙宫、灵羊岛、石门槛景区一体化打造。强化古城历史遗迹保护与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争取列入浙江省千年古城复兴试点。
3.提升溪西现代城市功能。按照“产、城、人、文”融合发展要求,全面提升溪西城市功能,打造都市服务业高度集聚的新城区。加快推进城市商业服务配套,打造振兴路五金配件特色街等特色街区,提高嘉泰商圈集聚度和人气度,引导彩虹城等商圈特色化发展。沿环城西路打造交易市场群,推进农贸农产品商贸城、汽车城、家居建材市场等提升服务、扩展辐射力。围绕丹溪大道和总部大楼周边集聚金融、保险、商务、咨询等高端商务服务业。推动兰花产业化、产业文创化,打响“中国兰花之乡”品牌。深入实施“六城同创”,统筹谋划绿地、公园建设,全面补齐社区创建短板。实施一批城中村、园中村改造,大力推进一批老旧工业集聚区低效用地整治,加快建成区范围内工业区块清退。统筹谋划金角等重点区块规划开发,培育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等都市型经济新业态。
(二)推进城镇优化特色发展。
突出乡镇发展特色,优化乡镇发展格局,提升集镇建设水平,打造江南人文古镇体验秘境。
1.推进城镇差异特色发展。各乡镇(街道)根据是否纳入全市战略性产业平台情况,以及自身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基因等条件,明确发展定位和主导方向。根据各乡镇(街道)产业情况实施差异化考核,引导乡镇(街道)特色化发展。按照1个集镇带动若干中心村和若干特色村思路,优化村镇空间格局和要素配置,提高集镇建设品质和辐射力,创造优质城镇生活。打造一批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的“五美”城镇。
2.提升古镇保护开发水平。提升游埠古镇风貌品质,开发早茶、民俗、摄影美学等体验产品,打造古埠商街原生态休闲体验古镇。依托5A级景区创建,打造诸葛古建筑文化古镇。综合开发女埠非遗古镇,与兰江水上游、女儿滩开发有机结合。挖掘永昌古镇的浙西古商贸文化,强化文化艺术场景,提升永昌古街业态品质。
专栏7:“十四五”主要乡镇(街道)发展定位导向
永昌街道。推动纺织业、环保产业等工业集聚布局,打造全市工业提质增效示范区;拓展挖掘“李渔”文化,以李渔戏剧小镇为中心,结合伊园、夏李村未来村庄、永昌古街、百凤林、东风水库等文旅农特色资源,打造宜居宜游的中国传统美学沉浸式体验景区,整体成为以戏剧为特色的长三角文化旅游示范区。
赤溪街道。推进纺织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小微园集群;以荷虾稻鱼立体生态混养产业为主导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做强水产养殖转型示范区;依托金满湖荷花小镇建设辐射金华乃至整个浙中地区的水上运动休闲基地,带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工贸文旅示范区。
女埠街道。推动环保、交通装备、精细化工等传统产业升级,承接光电信息新材料、医药产业拓展;依托女埠作业区培育临港型产业;延伸枇杷、甘蔗等特色农业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挖掘女埠老街、古建古玩、女儿滩、古村落、沿江绿道等资源,打造“浪漫女儿埠、理学商邦地”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区。
游埠镇。通过低效用地整治做强镇南园区,重点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和一批智能制造小微园;加快完善外部交通、镇区给排水、供气等基础设施,谋划开发衢江航运;加快珍珠塘转型升级,发展稻鱼、稻虾、稻蟹等生态养殖;打响“郎静山”名片,挖掘早茶文化、白鹭栖息地资源,以国际艺术摄影小镇、民宿村、贯休文化园等为载体,创建国家4A级景区,打造省级旅游风情小镇。
诸葛镇。推进纺织、毛巾等行业落后产能出清,部分进入小微园发展,严控环境质量;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作用,推动诸葛-长乐整体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拓展高隆岗、351国道沿线、古建筑安置地块、樱花园、天生堂等地块,并与永昌、水亭、游埠、黄店等周边景区联动发展;做强文化体验、研学养生和青年业态,以全域文旅推动乡村振兴,打造以“诸葛”文化为特色的全国文化旅游名镇。
黄店镇。坚决守护好全市“大水缸”——芝堰水库,全力保护好水源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构建“一心两线三区”骨干网布局,实现一产围绕旅游种,二产围绕旅游抓,三产围绕旅游做,深入挖掘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健康养生一体、文化运动休闲并重的产业元素,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协调发展,打造具有黄店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积极培育具有品牌效应的农副产品,探索茉莉花、玳玳花、大红柿、翠玉梨、蜂蜜等农产品的深加工模式,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创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奋力打造“两山”理念示范镇。
香溪镇。依托“双万工程”,提升柑橘、杨梅、水稻、桑葚等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和品质,发展观光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推进国际游艇小镇项目,整合范浚文化、万亩良田、将军岩、北山民宿、陈山等文旅资源,融入诗路文化带,打造兰江水上旅游重要门户节点,成为现代化的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马涧镇。在新兴产业园(何塘头)规划范围内预留用地空间,集镇区块工业实行萎缩化管理,围绕交通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做大做强集“种植、深加工、冷链、科普、采摘、文旅”一体化的杨梅产业链,拓展民宿康养、红色文旅,打造“中国杨梅第一镇”。依托兰溪北向山区资源,布局矿产、混凝土、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等产业项目,打造北向资源循环利用中心镇。
梅江镇。推动小微轻工业企业集群化发展,与横溪相向协同,承接义乌先进制造、电商物流等产业溢出,着力培育文化创意用品、包装印刷等产业,并结合新兴产业园进行战略性产业链配套;做强高粱、香榧生态休闲农业全产业链;围绕越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重点培育生态观光、康养度假、农旅融合等业态,打造国际化的山地旅游度假胜地。
横溪镇。发挥东北门户区位优势,打造对接浦江、义乌和金义都市新区的桥头堡,成为金兰同城化的东部主阵地;加快全域整治,实施低效工业“退二提二”和“退二进三”,发展时尚包装、文化用品、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建设承接义乌产业转移的小微企业园;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房地产业、农旅融合产业等,围绕镇区人口集聚拓展生活性服务功能,做好镇村规划,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工贸新市镇。
灵洞乡。构建“电厂+”“物流+”“建材+”产业链,推动水泥行业整合提升,发展装配式建筑等绿色环保建筑产业;依托嘉宝物流和兰溪港区方下店作业区建设,积极推动铁公水联运,与婺城港区一体化打造临港产业基地;挖掘“霞客文化”,依托六洞山风景名胜区等载体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金兰同城的重要产业功能区。
水亭乡。重点发展中药材、文旦等特色农业,建设一批特色田园综合体,打造“浙江畲乡药镇”;挖掘畲族民俗文化,拓展畲乡风情游线,发展民俗旅游度假,围绕畲医康养、金印水库度假区、民族村落农庄、畲柚小镇、畲乡创业园、畲乡风情园等载体,打造农旅文“三位一体”、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民族经济发展示范区。
柏社乡。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大力发展高山蔬菜、茶叶、杨梅等有机农产品种植,开发相关高附加值精深加工系列产品,积极推动健康食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制造业发展,培育高端定制化农业品牌;打造东皋心越“文化名片”,挖掘历史文化潜力,结合蒋氏宗祠保护、嵩山古窑开发、滑草场等项目契机,积极推动乡村慢生活社区建设,大力发展农旅项目,打造“养心柏社”。

(三)完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围绕人民群众需求最为迫切的领域,提升现代化的城市功能,“十四五”集中资源推进水利能源、城市安全、市政环保、数字新基建等设施建设。
1.建设“优质供水”城市。“十四五”全面保障城乡优质供水,实现全市日供水20万吨目标。重点实施饮用水源“内拓外引”工程,深入开展水源联通、联调工程和芝堰水库水源补充调剂措施,建设兰溪市第三饮用水源,拓展金华、建德、千岛湖等外部优质水源。完善水厂布局,提升水厂制水能力。加快老旧管网改造,规范城区管网定期冲洗巡查等常态化机制。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巩固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成果,完善统建统管长效机制,搭建城乡供水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城乡供水“一本账”“一张网”,向西部片区等供水需求矛盾突出区域延伸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农村供水干管100公里。
2.建设“能源可靠”城市。“十四五”根据城市与产业园区发展需要,调整优化配电网设置,满足溪西、老城(高铁小镇)、游埠等片区新增能源供应需求。重点建设(包括改造、扩建)一批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对10千伏以下配电网网架实施改造提升。建设北部热电联产项目、浙能和协鑫集中供压缩空气项目、浙石油兰溪油库及配套泊位工程,打造辐射周边区域的成品油供应中转基地。推进油气体制改革、降低社会用能成本,建设一批电油气综合供能服务站,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
3.建设“安全韧性”城市。“十四五”重点实施“三江”防洪安全综合提升工程,与交通、文旅功能统筹考虑;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山塘综合整治工程、重要流域综合治理、农村涝片治理等。积极开展区域合作,突出与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等“大三江”流域的洪水协同治理。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山洪灾害防治、小流域防洪预警系统和水利信息化体系建设。提升钱塘江流域防汛减灾数字化平台兰溪专用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建立健全内河航运气象服务保障、农业气象服务、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体系,完善人工增雨一体化服务体系。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完善地表水和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系统、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设备更新改造项目。完善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体系,围绕重点应急领域谋划应急产业园项目。建立应急部门统筹,行业监管部门、涉灾部门等协同,军地协调的城市应急联动机制。
4.建设“绿色循环”城市。“十四五”重点实施游埠、诸葛等污水厂(站)提升扩建改造和污水管网建设,建设污泥处理、中水回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工程;实施老城区雨污管网分流改造,优化全市域地下管网体系,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提标改造;谋划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运厨余垃圾处理厂,提升固废危废处理能力。结合城市及社区小型绿地,建设“口袋公园”,营造“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环境。结合我市环保产业培育,积极创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大力推进能源双控、节能减碳,积极发展林业碳汇。
5.建设“未来数字”城市。谋划兰溪“城市大脑”和“数字孪生城市”,积极构建智能、协同、高效、安全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公共服务应用体系。“十四五”先行实施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旅游、智慧环保、智慧法院等工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城市停车泊位等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提高城市管理智慧化水平。加快推动各级人大政协行政司法机关无纸化办公和信息化建设,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安全前提下的数据共享。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及配套项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等新基建项目建设。高水平建设桃花坞未来社区,打造美好生活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谋划建设若干未来村庄。
专栏8:“十四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优质供水”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游埠、姚家枢纽引水入城工程、新双峰岭水库工程、建德引水工程、开发区新工业水厂建设工程、供水管网延伸及村网(含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北部水厂及管网配套工程、东芝灌区现代化灌区改造。
“能源可靠”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500千伏兰江-建德、芝堰-建德线路工程,220千伏曹家-孟湖线路工程,110千伏水亭、上戴输变电工程,10kV及以下配电网网架改造提升;谋划建设220 千伏云山变改造、黄店输变电工程,110千伏马达、横山、长岗、横溪输变电及兰溪变扩建工程;建设兰溪北部热电联产项目、浙能和协鑫集中供压缩空气项目、浙石油兰溪油库及配套泊位工程、一批电油气综合供能服务站。
“安全韧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三江”防洪安全综合提升工程、城区防洪标准提升应急工程(西门城墙段,续建)、游埠溪和赤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甘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马达溪综合治理及水系连通工程、何家溪古河道水系生态治理、农村涝片治理工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物资储备库、环境监测系统及设备更新改造项目。
“绿色循环”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诸葛镇污水处理厂迁扩建、游埠污水处理厂扩容提升、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城市雨污分流工程,建设女埠、永昌、赤溪、灵洞等12个乡镇街道污水管网,实施50个点位农村生活污水提标改造,回转窑超低排放改造,张塘角等一批城市公园和“口袋公园”建设项目,“绿美兰溪”现代林业建设。
“数字未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5G基站及配套工程、“智慧兰溪”(包括城市大脑,涵盖社会治理、医疗、教育、交通、旅游等各方面的全域智慧兰溪管理,数字乡村等)、智慧冷链物联网与供应链金融一体化平台、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工业物联网内外网基础配套工程、车联网、快充站新建及其配套工程;2个未来社区,1个以上未来村庄。
(四)全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统领,促进我市城乡建设迈上新的更高台阶。
1.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实施新时代文明生活行动,倡导当代兰溪人共同价值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实施人文素养提升行动,深化全民阅读,破除生活陋习,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统筹推进网络舆论引导、网络生态治理和网络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全域参与的“讲好兰溪故事、传播兰溪声音”对外宣传机制,为兰溪“担当追赶、再创辉煌”提供坚强的舆论保障。
2.以文明创建重塑城市面貌。“十四五”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制定三年创建规划,完善创建工作组织体系。加强城市规划管理,逐年补齐城乡设施建设短板,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宜居环境。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和交通车道、标识、停车、无障碍设施管理。完善环卫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垃圾分类管理。加快城中村、园中村、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提档升级。实施“新时代文明生活”行动,深化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礼仪等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完善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监督和惩戒机制。强化文明创建以城带乡机制,推进城乡帮扶共建、农村环境整治、农村民风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推进全市文明校园创建。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
六、文旅兴兰,建设长三角旅居目的地
实施“文旅兴兰”战略,推进诗路兰溪建设,加快文旅产业全域化、融合化、高质量提升,在文旅发展现代化上走前列,打造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202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5%,旅游总收入达到420亿元,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努力打造长三角休闲旅居目的地。
(一)高标准打造旅游核心目的地。
加大文旅项目招引和上等级旅游景区创建力度,以核心景区和特色游线带动串联旅游深度开发,促进旅游全域化发展。
1.推进“三江六岸”景区化提升。以创建“天下江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带动“三江六岸”整体景区化提升,挖掘“山水城桥岛塔”六大核心元素,建设文化体验、古城休闲、水上观光、亲子游乐、研学旅游等综合型的开放式城市景区,打造兰溪中心城市“大客厅”、古城复兴“文化核”、诗山画水“游憩源”、十里风华“活力心”。兼顾旅游开发、生态保护与防洪安全,统筹各段防洪工程和景观提升项目,严格管控生态红线、河道蓝线、景观绿线、城市天际线。实施滨江路、中山路、解放路、丹溪大道等改造提升,优化交通组织,打通微循环。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业遗产有机更新,挖掘串联古城文化资源,建设桃花坞文化商业街区和未来社区、天福山历史文化街区、女埠古街-女儿滩水岸慢生活街区。重点实施游客服务中心、笠翁寄情景点、迷幻打卡古巷、休闲度假中心等核心项目。积极导入水岸裸眼3D、大型水上实景演艺、滨江路酒吧与非遗古玩街、古城美食街区、水上乐园、地摊夜市经济、“夜游兰江”项目等集聚人气的休闲业态。整合李渔文化公园、芥子园、兰溪历史博物馆,打造“三江六岸”文化地标。盘活灵羊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推动沿线(湿地)公园串珠成线。
2.打造一批高能级文旅景区平台。“十四五”争创“诸葛-长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下江南”、越龙山、游埠古镇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联合开发诸葛与长乐旅游资源,丰富拓展旅游业态,转变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打造中国国际古村落研学旅游目的地,打响国家级历史文化旅游核心品牌。推进古城、兰湖、越龙山、六洞山等一批高能级旅游景区项目,建设省级特色小镇、省级旅游风情小镇、高端精品民宿集群和特色乡村民宿集群等。
3.串联特色文旅游线。以“天下江南”旅游景区为核心,串联云山、兰江、上华(兰湖)、女埠、香溪、灵洞等“三江六岸”古城文旅节点,建设“兰溪-建德”水上游码头群,开通“兰江夜间游”,打造以“水”为主题的“三江六岸”特色文旅游线,成为钱塘江诗路文化带水上旅游廊道的示范区。以诸葛-长乐为核心,串联游埠、水亭、永昌、白露山—芝堰省级风景名胜区等乡村文旅节点,打造中国古村落实景博物馆,构建金兰西向以“村”为主题的特色文旅线路。围绕越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串联六洞山风景区等金华山自然文旅资源,以及周边梅江、马涧、横溪、柏社等乡镇特色文旅节点,打造以“山”为主题的特色文旅游线。
(二)高水平建设钱塘江诗路文化带。
积极发展文博事业,参与钱塘江诗路文化带建设,实现文化引领全市旅游提升发展。
1.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全面提升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水平。实施诸葛、长乐村民居和芝堰村建筑群国家文保单位及各省保、市保单位保护工程。深入推进“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创新开设“瀫水记忆”美丽非遗百村行等非遗展示活动。提升馆藏文物活化利用水平,引导文博创意产业发展。推进文博数字化升级,绘制我市文化遗产地图。积极链接名城名镇名村,和合儒释道文化,彰显婺学,弘扬李渔文化,培育蒙学产业。协调淳安、建德、桐庐共建文旅发展联盟,加快融入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专栏9:“十四五”古建筑开发利用项目
开发诸葛长乐、永昌艺术老街、李渔戏剧小镇会客厅、黄大仙故里等古建筑群。对全域1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3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0个中国传统村落,14个省级传统村落,8处国家级文保单位,37处省级文保单位,89处市保单位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631处详细文物登录点、2000余处登录点进行修缮保护、开发利用。
2.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强化“诗词蒙学新高地”“戏曲文化体验地”“书画教育朝圣地”“休闲旅游目的地”核心定位,争创省级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以李渔文化为我市旅游文化主IP,串联带动历史文化、古城古镇古村文化、名人文化、中医药文化、美食文化、工业遗存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强化李渔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回购,推动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同步设计打造。建设丹曾人文(兰溪)学校、李渔戏剧梦工场,举办童诗中国论坛、李渔国际戏剧节等文化活动,打造一批国家级文化活动会展品牌。鼓励数字文化内容创造,增强兰溪古城和工业遗存的影视拍摄场景供给能力,承接横店影视产业溢出。
3.强化旅游配套与宣传。壮大市文旅发展集团公司,引入专业文旅运营主体,加快实现旅游景区(点)企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建立全域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打造旅游的“线上兰溪”,建设若干数字化示范景区、数字化运动休闲精品线路。主攻长三角市场,与千岛湖、黄山建立旅游联盟和游线共享,借助钱塘江诗路文化带提升兰溪文旅知名度。充分利用重大会议、赛事、文化节庆等开展旅游宣传,通过上海进博会、杭州西博会国际旅游节、黄山国际旅游节、义乌国际进口商品展等国际重大会展宣传兰溪文旅。在长三角枢纽机场、高铁站持续宣传兰溪文旅资源。创新“名人背书、事件营销、网红直播、影视营销”等推介方式。规划建设兰溪旅游集散中心,谋划一处地标性文化艺术中心,构建便捷通达的旅游交通体系、完善人性化配套服务体系,健全游客权益保护机制。
(三)高质量推进“旅游+”融合发展。
重点推进文化旅游与农业、工业、健康、商业等业态融合发展,导入游客流量、延长逗留时间、强化价值挖掘。
1.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充分挖掘特色农业资源,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主打兰芝风情线、五十里杨梅长廊、游诸线人文观光线、兰江水上游等农旅融合精品线路。以“五十里杨梅长廊”、女埠虹霓山枇杷等为代表,打造特色鲜果采摘村落;以女埠白露山油菜花、兰江街道兰花为特色,打造赏花休闲村落;以柏社、梅江、马涧等相关区域为重点,打造休闲养生度假村落;打造黄店蜜蜂小镇、余粮山万亩红柿景观园等;扩大中国兰溪杨梅文化旅游节等特色节庆影响力,打响“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到2025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接待总人数达到350万人次以上。
2.推动工旅融合发展。建设工业旅游服务中心,规划工业旅游项目和线路,以兰棉文创园为中心,结合高铁小镇、永进化工厂、味精厂、热电厂等周边工业遗存改造,建成集工业遗存博物馆、创意设计、休闲娱乐、影视文化等业态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遗存文创产业板块。
3.推动康旅融合发展。依托金华山兰溪分区生态优势、黄大仙道教养生文化等资源,导入休闲养生、慢病康复、中医药研学、候鸟式养老、康体服务等项目。引入大型民营医疗机构或公办医疗医共体,打造长三角慢病康复疗养基地。创建金华山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谋划“森林+医疗+康养+旅游”多业态融合的森林康养医疗综合体。
4.推动商旅融合发展。持续培育纺织、光学膜、兰花、中医药、农产品、古建筑、李渔文化等主题会议;引进国内外高水平赛事,发展户外运动项目,主攻乡村马拉松、永昌百凤林汽车越野赛事、兰湖水上赛艇、洋港村水上冲浪、数娱电竞赛事等,推进兰溪“节庆经济”向“会议赛事经济”升级,导入人口流量、延长逗留时间。挖掘兰溪美食文化,做好“百县千碗”美食推广工程,统一美食品牌营销和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美食博物馆、美食影视、美食夜市等业态,在兰溪古城打造餐饮文化区、美食特色街、小吃夜市街区、咖啡酒吧街区等;推进兰溪特色美食餐饮“走出去”拓展全国市场。打造多层次、多样化的酒店住宿经济,在“三江六岸”核心区、兰湖旅游度假区引入1-2家五星级会议型酒店。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集聚一批星级度假精品酒店、高端民宿,结合古城更新改造建设“城市民宿”,在金华山、白露山实施“民宿上山”,各乡村旅游点打造特色民宿区。做大黄蜡石等文旅商品。
专栏10:“十四五”文化旅游重大平台项目
高能级景区项目:诸葛-长乐旅游景区、“天下江南”旅游景区(含三江六岸景观提升工程)、越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兰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六洞山兰湖旅游基础设施综合开发、游埠国际艺术摄影小镇、白露山休闲度假区、芝堰大景区建设项目、黄大仙故里文化旅游项目(仙道朝圣圣地)、诗路兰江开发、古城开发(桃花坞、天福山、金钟岭)等。
“旅游+”融合项目:金华山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工业遗存文创产业板块(含工业遗产博物馆)、香溪十里长湖国际游艇小镇、女儿滩飞行公园、白露山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飞鸿旅游综合体、百凤林旅游综合体、倩女幽魂次文化文创园、蒙古部落农旅项目、金恪农旅项目、新型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带(结合京兰文化园、后龚湿地、常满塘荷花、衢江大堤水域景观)、诸葛草堂樱花园(智慧迷宫-完美小镇)、环东风水库开发、全球旅拍兰溪淘金小镇、余粮山景区项目、游埠商业综合体、黄店农旅小镇、醉美三乡项目(梅江)等。
(四)争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标准打造“大美兰溪”,持续擦亮绿色生态文明底色,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无废低碳”全要素美丽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打造全要素美丽生态环境。推动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逐步退出,城市建成区内化工、造纸、印染、原料药制造、有色金属等污染较重的企业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实施兰溪经济开发区循环化改造,推广绿色示范园区、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示范工厂,打造绿色制造体系。以解决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臭气异味扰民、扬尘污染为突破口,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创建清新空气示范区,“十四五”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二级标准。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推进有条件的重点行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到2025年,全市“蓝天、碧水、净土、清废、碳达峰”五大行动取得突破性成果,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专栏11:“十四五”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政策与举措
实施“蓝天行动”。深化扬尘污染综合管控,加强建设工地扬尘和道路、堆场装卸扬尘控制。实施工业炉窑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全面淘汰以煤炭(含煤炭制品)、重油及轻质柴油为燃料的工业炉窑或对其实施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改造。推动全市出租车(网约车)全面更新为新能源汽车或清洁能源汽车。实施VOCs 综合治理专项行动、重点领域臭气异味治理专项行动、重点行业废气提标改造,强化移动源废气污染防治,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
实施“碧水行动”。持续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行动、水处理厂清洁排放行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强兰溪九个“千吨万人”以上水源地环境治理和规范化建设。工业集聚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出水稳定达到清洁排放标准要求。推进农业农村治理提升、河长制标准化管理提升。加快金属表面处理(电镀除外)、有色金属、废塑料、农副食品加工、砂洗等涉水行业整治提升。
实施“净土行动”。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分类管理,建立完善耕地环境监测、重点企业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有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责任。全市生活垃圾全面实现精准分类,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达到100%。
实施“清废行动”。立足于建设“无废城市”,推进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严格准入门槛,源头削减固废。健全回收体系,鼓励资源利用。开展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基地)、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创建,推广“二次四分”垃圾分类方法的“兰溪模式”。规范固废转移,加强监管,防范环境风险。
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快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和能源体系,制定实施煤电、水泥、冶金等重点用能行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率先实现达峰。开展“零碳”政府机关、“零碳”会议等碳中和实践,推动形成崇尚绿色低碳生活的社会氛围。
2.完善全领域美丽治理体系。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实施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全域国土空间治理。推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实施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过程闭环管理长效机制,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行动,制订我市生态文明建设道德规范,健全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倡导绿色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
3.构建全市域生态安全格局。“十四五”重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开展水土保持、退化土地修复、水环境治理、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推进各类孤立分布的保护区、绿色斑块有效衔接与贯通,为水源涵养、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留足合理空间,筑牢生态安全防线。打造由金华山脉-龙门山脉-千里岗山脉支脉-仙霞岭山脉余脉构成的绿色生态屏障,由兰江、衢江、婺江三江构成的三条主要生态脉络,由甘溪、梅溪等水系、自然山脉联通形成的七条网络状廊道,着力保护生态功能小区及生态功能链接节点,构建“一屏三脉络、多点七廊道”的生态安全格局。
七、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和美乡村典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充分挖掘兰溪“三农”特色、补齐“三农”短板,建设美丽乡村升级版,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前列,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打造现代和美乡村典范。
(一)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着力挖掘兰溪特色农业资源,做强农业优势品牌,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构建现代化产业化经营体系。
1.做强农业优势特色品牌。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方向,坚持“集聚共享、绿色融合、创新求精、特色图强”发展思路,依托长三角巨大的农产品需求市场,深入推进水果、水稻、水产、水生蔬菜(花卉)“四水共盛”发展,持续扩大杨梅、枇杷、兰江蟹等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影响,积极发展中医药种植产业,打造长三角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乡村旅游目的地。
2.延伸优势农业产业链。围绕杨梅、枇杷、中药材、木本油料、花卉苗木、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构建全产业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通过“三产融合”发展休闲农业;谋划建设万亩文旦、茉莉花茶、杨梅、枇杷、香榧、小萝卜、蜂蜜等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田园综合体;发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推广实施稻鱼综合种养、兰江蟹养殖等生态养殖,做好珍珠产业的转型升级,将水产与水体治理、生态提升相融合;挖掘金丝蜜枣、游埠酥饼、梅江烧等特产,提升现代加工水平。到202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稳定粮食种植面积23.5万亩,确保粮食安全,培育一批农业全产业链,培育现代农业科技园区3-5个,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个,建成浙江国家农业生态公园。
3.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普通农户紧密合作,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联合体。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引导土地资源向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集中。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设施、装备等向水果、水产、水生蔬菜、水稻与中药材等特色主导产业聚集,培育一批农业名企、名品、名家。突出农业精品打造,集中政策资金培育一批精品户。
专栏12:“十四五”特色农业基地、亿元产业链和重点平台
高标准特色农业基地:(1)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高标准农田1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3.5万亩,粮食总产量确保在8.1万吨以上。(2)高标准蔬菜基地: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3万亩。(3)高标准水果基地:杨梅面积稳定在7万亩;建设全国山地设施杨梅第一镇,发展设施杨梅1000亩以上。优质枇杷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打造穆坞村“华东枇杷第一村”。优化提质万亩兰溪大红柿和兰溪果蔗。(4)高标准中药材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至1万亩左右,省级中药材良种园1家。(5)茶叶基地:茶种植面积发展至2.3万亩左右。(6)木本油料基地:木本油料经济林种植面积发展至2.5万亩。(7)畜牧养殖基地:鱼蚌生态混养、鱼蚌循环养殖等生态养殖普及率达80%;稻鱼共生高效养殖面积1万亩。蜂养殖稳定在15万箱左右。(8)兰花基地:强化兰花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和数字化营销,加大兰花科研和自主育种,打造集兰花产销、文旅、会展一体化产业链。
两大年产值10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以建设杨梅特色农业强镇为载体,建成总产值10亿元的兰溪杨梅全产业链;打造“中国蜜蜂之乡”,建成总产值12亿元的蜜蜂全产业链。五大年产值1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以建设枇杷特色农业强镇为载体的枇杷全产业链;以“兰七味”为基础、“培种药医养”五位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链;以养殖模式转型升级为基础的珍珠全产业链;以2.5万亩木本油料、15万亩油菜、食用油料大市为基础的油料全产业链;以万亩糯高粱、苦荞麦种植基地为基础的“梅江烧”全产业链。
重点打造“一园三区四平台”:“一园”即匠康·兰溪现代农业科技园;“三区”即白露山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水亭省级、香溪省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四平台”即黄店农产品加工园区、水亭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马涧产业特色强镇和马涧现代农业创新园区四个市级平台。
(二)建设美丽乡村升级版。
将兰溪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的农业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升级,打通“两山”转换通道,着力打造“山绿水美、业强民富、居优人和”的兰溪新时代美丽乡村升级版,争创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
1.开展全域农村环境整治。按照“八有八无”标准,扎实开展全域农村环境整治,建立规范专业的农村垃圾收运系统。完善乡村水、电、路、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探索推动城市天然气配气管网向乡镇和城郊村、中心村延伸,探索以LNG/LPG瓶组站方式推进管道燃气覆盖偏远村。以文明市创建为抓手,开展文明镇村创建,完善乡风文明理事制度。以“一村一品”为要求,结合示范乡镇村域特色,打造黄店镇余粮山、朱家村、王家村,女埠焦石村,香溪北山村等一批精品重点村。
2.开展农村全域土地整治。以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我市乡村空间优化重构,加快开展全镇域全要素摸底调查,谋划全镇域、全要素、沿路沿溪“线状”综合整治,“十四五”重点推进梅溪流域、游埠溪流域、甘溪流域、上华街道和高铁小镇区块等区域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开展乡村规划设计,持续优化乡村布局,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做大做强中心村,强化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实施香溪、横溪等乡镇矿地综合开发利用。
3.打造历史文化特色村落。以诸葛村、长乐村、芝堰村、虹霓山村、社峰村等古村落为代表,打造集人文休闲、艺术创作于一体的历史人文村。打响中医药养生福地——诸葛村、朱元璋屯兵福地——长乐村、李渔故里——夏李村、江南小丽江——芝堰村等乡村文旅品牌。推进诸葛、长乐与新叶等周边古村落资源整合,实施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与开发。成立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基金,开展古祠堂、古厅堂、古桥、古牌坊等古迹修缮工程,恢复传统村落街巷空间,对44个历史文化特色村落实行挂牌保护,传承文脉、留住乡愁。“十四五”重点培育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100个以上,建成4条以上美丽乡村风情线,完成20个以上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
(三)培育新时代新型农民。
着力破解我市农村人才不足、人口流失问题,培育新时代新型农民,加快农民增收致富,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1.推动农村人才振兴。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进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培育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支持科技特派员带项目带技术下乡创新创业,加大科技人才“上山下乡”的政策扶持。实施“青春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完善“青创农场”培养体系,引导在外兰溪大学毕业生和创业青年回乡创办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新业态,积极培育青年“农创客”“新农人”。优化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
2.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增强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对农民增收的带动性,构建一批田园综合体、乡村民宿等“主客共享”的文旅运营场景。全面推进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提高农民资产性和工资性收入水平,全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乡镇帮扶机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
(四)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发展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做强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1.推进农村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有效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和用好农业保险。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探索农村土地信托、证券化等土地经营权资本化新路径,引导土地资源向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集中。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健全“两进两回”长效机制,推动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
2.做强农村集体经济。启动新一轮村集体经济攻坚行动,全面摸清农村资源资金资产底数,大力化解村级债务历史包袱,扶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提高基层组织领导的财务管理水平。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合理划定入市范围,率先在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各乡镇小微企业园项目等领域试点。
3.大力发展“数字三农”。实施“兰溪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重点建设兰溪农业资源、种质资源、农村集体资产、农村宅基地、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大数据智能管理系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智能监测,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等在线管理。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培育一批数字农业工厂、数字牧场、数字渔场,建设兰溪“网上农博”。建设一站式农业科技转化推广服务链,以通用航空农林作业、农业生产“云服务”、农产品直播电商、农产品冷链物流等新技术、新模式提升兰溪农业价值链。
八、环境兴人,建设活力宜居幸福城市
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落脚点,营造最优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善群众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民生事业现代化上走前列,打造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宜业宜居宜养幸福城。
(一)营造最优营商环境。
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在一些亟待突破的政策领域申创省级以上改革试点,打造“长三角一流营商环境”,创建更多“兰溪标识”,推广更多“兰溪经验”。
1.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能源、环境容量等要素差别化价格和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亩产论英雄”改革,推进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优化兰溪开发区“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机制,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政策、统一指标配置、统一建设运营、统一考核,提升资源整合、要素集聚能力。
2.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创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国有资本重点投向我市基础设施、民生服务、产业平台等领域。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国资监管运营新模式,做强做优做大兰溪城投、交投、兰创、金兰创投、文旅等国资平台,增强其投融资平台运营能力和围绕全市重大项目和中心工作的投资建设引领作用。
3.激发民营企业主体活力。全面落实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大力实施“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建立健全企业减负长效机制,强化疫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力度,创新监管方式,优化服务内容,促进我市企业主体数量显著增加。引导推动本地金融机构服务机制改革,确保商业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研究制定支持中小企业与大型骨干企业开展配套协作的鼓励政策。
4.推进社会民生领域改革。扩大民生领域“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改革,在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基础上,推动更多的民生事项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就近办”,大力推进“一证办”“掌上办”“刷脸办”“远程办”。全面实施公共场所服务大提升行动,加快打造一批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的“五化”公共场所。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模式,打造网络学校、网上课堂。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对照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扩建重点产业“冠名班”。推进“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探索全周期健康服务新模式。推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资源主动融入医共体,重心下沉到乡镇(街道)。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加快推进大救助体系建设,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救助项目与一揽子解决方案,建成16家“规范化残疾人之家”,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全覆盖,并逐步完善管理机制,提升星级服务水平。
5.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聚力打造最优投资环境市、最低营商成本市和最佳政务服务市,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响“创业在兰溪”口碑。全面落实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10+N”行动,围绕“安商、富商、亲商”,以“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改革为引领,推进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改革和低风险小型项目审批“最多20个工作日”改革。以“无证明城市”改革为载体,建立健全区域评估制度,深化“多证合一、证照联办”商事制度改革,推行“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改革。营造良好的法制化营商环境,促进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营造“亲”“清”新型政商环境,对新开办的企业发放“政务服务包”。建立府院破产联动机制,加快落实产能市场出清。分类整合产业扶持政策,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参与重大项目招商和商务谈判机制。开发“兰溪招商地图”,提升土地招商配对库功能效率,完善以地招商机制。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构建全覆盖的整体政府监管体系和全闭环的行政执法体系,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推行“综合查一次”。
6.推进数字化改革。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加快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推进健康、教育、交通、文化等领域标准协同、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与流程再造,构建优质、精准、普惠的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体系。实施“医后付”“无感付”等便民场景建设与应用推广。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统筹数字技术应用和制度创新,构建整体智治体系,推进政府智能重塑、流程再造、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加大政务信息系统统筹整合力度,提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政府治理中的融合应用水平。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探索推广智能审批,加快推进“全域通办”“就近可办”“跨省通办”。以数字化手段助推“一件事”集成改革,加快实现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
(二)加快人才人口集聚。
继续推进“六稳六保”,保障就业稳定,多措并举加快人才引进培育和人口回流集聚。
1.保障就业稳定,促进人口回流。以产业带就业,全面吸引人口回流。把握疫情后大学生就业“窗口期”,突出数字经济新业态、文化旅游、农业产业化等对年轻人的就业吸引力和带动力。开展“学子归巢”活动,建设“青创社区”、深化“一件事”改革、打造人才“无忧”品牌,完善归巢后续服务,全面优化人才生态。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建设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创业孵化基地。全面强化疫情后稳就业举措,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2.加大人才引育,聚力乡贤带动。以“聚兰工程”“双引双回”等人才工程为载体,帮助企业招才育才,并切实保障人才政策兑现落实。搭建人才创办事业、施展才华的新型研发机构等产业创新平台。加快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强技能人才本地培育和长三角人力资源协作。进一步推动人才政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集中政策资源投放,聚焦我市产业升级急需的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意向回乡创业且带动性强的一批乡贤、潜在来兰创业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核心人员等。鼓励兰溪各界乡贤共享资源、共建家乡,大力支持乡贤回乡创业。通过“柔性引进”“人才飞地”等模式建立人才内外联动机制。
3.大力发展年轻人口导入型服务业。重点发展有利于人口回流、特别是年轻人口导入的现代商贸、人才与创业服务、新一代电子商务、教育产业、数娱竞技等新兴服务业态。优化“城市级-片区级-社区级”商业网点体系,积极发展特色商业综合体、品牌集成店、市内免税店、生鲜超市、时尚订制店、新零售体验店等新兴商贸业态,提升城市对中青年消费人口的吸引力。发展文化创意、直播电商、地摊经济、网红经济、二次元经济、共享经济等年轻人创业密集的业态,以及人才公寓、人力资源服务、人才俱乐部、人才网络社区等人才服务业态,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培育早教、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社会培训等教育产业。引入数字化时代更受年轻人偏好的功能性游戏与数娱竞技产业。
专栏13:“十四五”年轻人口导入型服务业重点平台
现代商贸平台。把握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机遇,全面促进我市消费升级。重点打造老城区人民路-滨江段古城游憩商业区、溪西丹溪大道高端商贸区两大市级商业中心,在金兰创新城、高铁小镇、光膜小镇等区域打造片区性特色商业中心;在“三江六岸”景区布局酒吧、美食、夜市街区;在诸葛-长乐、金华山、游埠国际艺术摄影小镇等旅游功能区布局餐饮和体验性特色商业网点。加快建设“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便民生活服务圈。积极培育5G、智能设备、在线内容、机器人(人工智能)服务等新兴消费。
人才创业平台。引入创智空间、启迪之星、盛景网联等专业化科技孵化器运营商、创新创业服务商、联合办公服务商等,建设一批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利用老城区工业遗存空间,打造兰棉1957等文化创意园区。在光膜小镇等人才集聚区,谋划建设高端人才创业园。
新型电子商务平台。重点招商“网红电商”“社交电商”“生鲜电商”“共享经济”等电商新业态,选址建设合伙制电商创业园、直播电商产业园、生鲜电商产业基地(前置仓体系)等新型电商平台;谋划电商云仓建设。
教育产业集聚区。积极引入杭州锦绣育才教育集团、学军中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端教育资源,对接长三角地区联合职业教育集团,在行知学院周边谋划建设教育产业集聚区。
数娱电竞社区。利用老城工业遗产改造“数娱电竞社区”,带动网络直播、赛事举办、战队俱乐部、内容生产、网游培训、商业外围产品等业态入驻,在电竞项目主客场赛制下,打造浙中地区最大的电竞主场。
4.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突出青年思政引领,重点推动红领巾学院提质增效,深入实施青少年网络空间清朗行动,切实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健全未成年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持续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完善青年组织体系,推动青年全面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事务,壮大志愿者队伍,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有效发挥青年生力军和先锋队作用。
(三)创造人民美好生活。
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实施富民惠民安民、推进共同富裕新举措,完善人的全生命周期优质民生服务,为城乡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1.全面打响“学在兰溪”品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化“三爱三立”思政教育,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国防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师资水平。持续推进学前教育补短提升,新建公办中心园、撤并民办薄弱园,乡镇(街道)谋划第二所公办中心园,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提高保教水平,创建成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根据各片区义务教育学校生源情况和城市发展规划优化教育布局,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现所有小学、初中班额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标准,提高小班化比例,推进义务教育名校集团办学向农村延伸,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扩建兰溪一中,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引入国际教育集团和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兰溪杭州育才中学。新建中德职教中心,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加快职教资源整合和能力提升,争取金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完善成人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段衔接、医(康)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建设数字校园,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建设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加快实现全市学校“阳光食堂”全覆盖。培育壮大兰溪教育产业。
专栏14:“十四五”教育事业重点建设项目
义务教育项目。杭州育才中学新建、溪西新区新建小学、兰湖小学新建,实验中学迁建、实验小学城西分校迁建、行知中学迁建、延安路小学迁建、云山街道黄大仙中小学新建、赤溪中心学校扩建、香溪小学改扩建、诸葛小学改扩建、游埠小学改扩建。
公办幼儿园项目:迁建女埠街道幼儿园、黄店镇幼儿园、兰江新城幼儿园、赤溪街道幼儿园、行知幼儿园,改扩建横溪镇幼儿园、梅江中心幼儿园、青湖幼儿园,建设永昌第二幼儿园、梅江第二幼儿园、马涧第二幼儿园。
教育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全市校舍修缮、校园运动场、围墙、校园文化建设等设施改造提升。
高中、职教等其他项目:兰溪一中扩建、中德职教中心、市委党校迁建。
2.深入推进“康养兰溪”建设。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实现健康和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深化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加强医防融合,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力争县域就诊率达90%以上、基层就诊率达65%以上;完成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人民医院、中医院通过三级乙等医院评审,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推动妇幼计生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资源主动下沉融入医共体。开展中医药一体化互联服务,建设中医药三级康复服务体系、中医特色“医共体”等。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开展校地合作,主动接轨浙江省级以上及长三角知名医院医疗联合体,引进优质医疗团队、合作项目,将兰溪市中医院建设成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全面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基层信息化和分级诊疗服务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智慧医院和互联网药店建设,推广应用数字医共体,打造掌上医疗健康生态圈。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风尚。构建鼓励按政策生育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完善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多种形式托育服务,合理配建婴幼儿托育中心。
专栏15:“十四五”卫生事业重点建设项目
重点医疗卫生设施项目:建设兰溪市张山雷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中医院迁建)、兰溪市妇儿大楼(市人民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整合),实施兰溪市精神卫生中心改建、妇计中心迁建(含普惠托育服务)、放疗中心、数据中心、兰溪防疫应急医院(兰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马涧镇中心卫生院扩建、香溪镇中心卫生院迁建等项目。
医共体院区项目:建设云山、黄店、灵洞、诸葛、马涧、游埠、水亭、柏社、梅江、香溪、女埠、永昌、赤溪医共体院区。

3.增加优质公共文体服务供给。推进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标、服务提质,建设一批特色文化街区、城市文化公园、文化广场和城市地标性综合性文化艺术中心,打造“社区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30分钟文化圈”。将石门槛景区提升建设为黄大仙市民文化公园或森林公园。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新建5000平方米以上市级全民健身中心和可以承接省级以上赛事的恒温游泳馆,完成100个小康体育村提升工程,增建一批多功能运动场地、笼式足球场地、门球场、羽毛球场、气排球场、网球场、游泳池、健身步道和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在全市范围内建立“15分钟全民健身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群众体育消费需求。
4.完善多层次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实施乡镇(街道)敬老院整合提升工程,探索“多镇一院”模式。突出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属性,建设“失智症照护”专区。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支持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引导专业社会力量提供家庭照料、医疗护理等多元化、个性化养老服务。实施城乡居家养老整合提质工程,在新区建设及老旧小区改造中同步布局居家养老相关服务场所。实现乡镇(街道)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6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大力推进“中央厨房+”配送餐、多村联建中心、“邻里互助”等运营模式,全面实施城乡生活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提升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品质和居住环境。深入推进医养康养有机融合,打造多层次康养联合体,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大力推广“百城康养”模式,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社会组织、专业团队在我市农村兴办“医养护”型养老机构,鼓励村卫生室与村级照料中心毗邻而建。全面提高全市养老服务数字化水平,依托“浙里养”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进养老服务信息与户籍、医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信息资源对接;完善紧急呼叫系统,实现对老年人健康管理、应急救助、生活照料全方位服务。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参与居家养老事业。到2025年,全市累计培训养老护理员(家庭照护者)5000人次以上,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8%,福彩公益金投入养老服务比重达到60%。
专栏16:“十四五”养老服务重点建设项目
康体中心项目:建设集医养康护为一体的大型高端养老项目。
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项目:赤溪街道、横溪镇、水亭乡、柏社乡等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新建。
民办普惠养老项目:引入民间资本建设云山街道恒园康养中心、赤溪街道康养中心、安康颐养中心、游埠镇周门村颐养中心、上华街道五福康养中心(二期)、七里坪农场养老项目等。
乡镇敬老院整合提升项目:将现有的15家敬老院合并为7家,并对5家敬老院老旧房重建。
5.提高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水平。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快完善覆盖城乡、人人享有、保障更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实现本市户籍符合参保条件人员应保尽保。不断提高社保统筹层次,增强基金承受能力。加快推进大救助体系建设,针对老年人、单亲家庭、儿童、残疾人、低收入者、流浪者等不同群体、个体的特殊需求,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救助项目与方案。开展殡葬整治行动、倡导文明新风,全面推进乡镇级骨灰堂建设。推进全生命周期优抚服务和管理服务保障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三级“新时代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提高退役军人保障力度,拓宽培训渠道,实施革命烈士纪念馆改造、光荣院建设等项目。
6.强化住房安居保障。探索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保障我市人民住有所居。进一步降低住房保障准入门槛、扩大保障范围、提高租赁补贴标准、规范后续管理。将新就业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群体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加大棚户区和危旧住房改造力度,加快各类拆迁安置房建设,创新融资模式,优化安置方案。
(四)建设平安法治社会。
以党建引领基层善治久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全面维护社会稳定安全,打造县域治理整体智治的实践示范区,在县域治理现代化上走前列。
1.构建现代治理体系。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兰溪实际,统领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党对市域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全面领导,构建“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长效机制、优化协同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深入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应用。把“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理念方法运用到社会治理领域,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切实发挥综治中心作用,深化民情民访代办制,推进“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用好基层网格员队伍,创建“无信访积案市”。深化推广矛调中心,努力打造省内乃至全国一流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全国领先的村务协商工作机制;带动形成县、乡、村三级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县域社会治理基本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2.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提升国防动员水平,打造“互联网+国防动员”模式。完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健全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弘扬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入推进矿山、危化、工贸、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大力提升整体安全生产水平。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研判会商制度,深化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完善防灾减灾应急体制机制,提升基层避灾场所和人防工程避灾能力。完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应急管理和监管体系。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设“雪亮工程”,升级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防发生各类恶性刑事案件。完善婚姻家庭纠纷调解机制。改善上华、香溪、梅江、女埠、诸葛等基层所队工作环境,实施市看守(拘留)所改扩建、公安警务技能训练基地、开发区消防救援站等项目。加快建设完善全市电子监控、人脸识别、车辆卡口、电子围栏等公安“神经元”感知网络,建设“智安小区”200个,提升公安打防管控效能。
3.加强法治信用建设。坚持依法执政,依宪执政,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全面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建设“法治兰溪”。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全面落实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信用监管为基础、重要监管为补充的新型监管机制。深入推进“信用兰溪”建设,创新“信用+”治理体制,加快推动全方位诚信、全数据入信、全社会用信,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开放和共享,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及标准化建设。完善公共信用评价体系,发展信用服务市场,推进信用应用和信用联合奖惩。
专栏17:“十四五”重点实施“十大民生工程”
1.教育均衡优质工程。加快解决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区义务教育入学难问题,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撤并“低小散”幼儿园,确保每个乡镇(街道)一所公办幼儿园,根据需求建设第二所公办幼儿园。
2.健康服务提升工程。整合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群众的“一站式”服务需求;推进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公共卫生筛查,加快妇幼保健、精神病等专科医院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入推进预约诊疗、远程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便民惠民服务,优化群众就医体验。增加群众性健身活动场所。
3.养老服务保障工程。增加“医养护”型养老机构,加快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级照料中心建设;新区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中同步布局居家养老服务场所,加快城乡社区、住宅适老化改造;实施乡镇(街道)敬老院整合提升,利用农村祠堂、仓库、学校、民房等闲置场所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加快构建医疗机构与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强化养老医护人员培训,强化人员管理。
4.优质供水保障工程。通过饮用水源“内拓外引”,确保城乡优质供水;加快城区老旧管网改造,巩固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推进西部片区等供水需求矛盾突出区域的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全市改造农村供水干管100公里。
5.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针对全市60余个老旧小区,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施老旧小区路面改造、排水、排污管网提升、停车位改造、设施配套等,力争实现所有小区(楼栋)规范物业全覆盖。
6.交通安全畅行工程。推进“打卡口、接断路”,构建道路“微循环”系统,促进城市道路联网成片、通畅便捷;加强城市道路维修维护,提升完善全市道路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改造交通隐患点;强化“四好农村路”建设,改造农村危路危桥,全面消除农村道路安全隐患。提高全市停车满足率,完善车位信息提示管理。
7.农民增收促进工程。加快现代农业、乡村文旅发展,全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提高农民资产性和工资性收入水平;通过直播销售等数字化手段帮助农民开拓市场;建设产业帮扶基地,拓展扶贫增收项目,“十四五”帮助低收入农户人均增收万元以上。
8.弱势群体关爱工程。完善救急难机制,强化救助站建设和人员配置力度;强化城乡低保、双拥优抚安置、社会弱势群体救助;加强针对弱势群体的自愿者服务、法律援助和关爱行动;继续实施贫困残疾人无障碍设施进家庭和辅助器具适配。
9.重点环境整治工程。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臭气异味扰民、扬尘污染、社会生活与交通噪声污染、乡镇污水处理设施不足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彻底解决。
10.数字社会建设工程。实施数字健康、数字教育、数字养老服务、数字就业服务、数字文体服务、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监管、智慧城市管理与公共安全等领域数字应用场景惠民工程。打造新型智慧城镇,开展城市公用设施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建设数字乡村。
注:本专栏所列内容结合了“十四五”规划群众“建言献策”调查反馈意见。
九、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各级党委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领导,人大、政府、政协各司其职、团结奋进的工作格局,为实现“十四五”规划提供坚强保障。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带领群众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二)完善规划推进机制。
各乡镇(街道)政府和市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重视规划纲要的统领和指导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规划纲要推进机制。健全规划执行考核机制,制定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分解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抓好工作落实。强化规划执行督查,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强化本规划纲要与国家、浙江省、金华市上位“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各级各领域专项规划的衔接,与我市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衔接,确保规划任务和项目的空间落地。强化本规划纲要与金华市本级及婺城区、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金义都市新区等金兰同城化重点区域的“十四五”规划衔接,确保愿景一致、规划统筹、任务共推。加强政策保障,及时制订和出台相应规划实施政策措施。实施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三)夯实发展要素保障。
1.用地空间保障。把握中央赋予浙江省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权的政策机遇,借国土空间规划窗口期,充分表达兰溪合理发展诉求,做好项目包装,争取省级用地指标支持。兼顾低效用地盘活和“万亩千亿”新增产业用地空间打造,积极争取浙江省、金华市各条线上单列土地指标支持和“点供”用地支持。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结合方式推进园区用地有机更新。优化工业用地供地方式,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通过创新产业用地分类、鼓励土地混合使用、实行用地弹性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地等方式,满足各类产业项目用地需求。推动重点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解决乡村振兴用地需求。强力推进开发区整合范围内低效用地“退低进高”,推进整合范围外闲置低效用地整治行动。开展下山搬迁村、零星自然村、空心村等整村搬迁安置,清退复垦各类闲置低效存量建设用地。研究制定激发乡镇(街道)土地整治积极性的相关政策。
2.建设资金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加强存量整合,优化增量安排,优先安排涉及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乡村振兴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积极争取中央、浙江省级、金华市级专项补助资金、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争取政策性银行的棚户区改造、农林水利等重点领域专项贷款支持。统筹发挥金融机构作用,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加大对政府性项目建设融资支持。探索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做大我市产业基金,引入浙江金控、沪杭风投和私募基金。探索以“专项债+PPP”模式实施古城改造、新区园区开发。引入国内实力型产业科创类、新城平台类、文旅发展类开发运营商,参与我市重点片区的板块式整体开发运营。妥善处理好扩大投资和防范风险的关系,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3.新型要素保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市场规范化建设、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大数据产业发展等,鼓励和保护以知识和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型要素价值合理实现、要素投入和贡献获得应得回报,为我市现代化建设赋能。
(四)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以“两新一重”为导向,以完善交通、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先进制造、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社会民生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突破点,扩大有效投资规模,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坚持土地、资金等要素跟着项目走。深化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推行专业招商、大数据精准招商、资本招商、平台招商,完善“谋划、储备、建设、投产”项目滚动机制。深入推动工程云建设和运营,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加快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十四五”谋划建设重大项目200项左右,涉及科技创新、现代产业、新基建、交通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六大领域,五年力争完成投资超千亿元。

ZJEG_RSS.content.end正文内容正文征集内容调查内容领导简历机构职能长 如有图片或附件等请到网址中查看或下载http://www.lanxi.gov.cn/art/2021/3/19/art_1229288165_59231316.html


优米村youmicun.com:精品,齐全,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